7日的午后,把工作做完,开始享受半个下午的自由时光。于是,决定去不远的书市逛逛。
走出大楼,一下子就被雪花拥抱。深呼吸,湿润、冰冷。雪不大却很急,战胜了大地的温暖,地上终于有了银白的颜色。汽车都小心翼翼地行驶着,才三点多,还不是高峰,所以不算拥挤。而我也谨慎地骑上我那快成雪雕的自行车向文化宫出发。
风力不强,但是夹杂着雪打在脸上,让视力模糊。
银锭桥的大理石光滑得让人举步维艰,还好书市的管理者铺上了一条地毯,虽然被踩得满是积雪,但好过走滑梯般的桥面。不过有性急者还是从桥面上踩过,一个不小心,摔倒在地。旁边过来搀扶的人也小心谨慎,以防止自己步其后尘。
从出口走出的不多的人来判断,我终于可以逛一回“轻松”的书市。
雪大了些,飘在空中,有些飞舞的意境。
“三折起”、“五元一本”的吆喝声在寒冷的空气里显得有些颤抖。书摊前明显没了山样的人群,我悠闲地踱到摊前,慢慢地审视着一本本落了些雪花的书,虽然对自己到底想要买什么并没个计划。
书还是那些,也许是我的眼神不好,没有发现什么特别有收藏价值的,倒是有人卖一种礼品书,大大的木头盒子,古色古香,里面是薄薄的用黄绫子裹着的线装《老子》,小心地拿起来看了看,问了问价钱,赶快又放了回去。买的起的人,估计还是那些不会看它们的人。
地上的雪渐渐多了,寒意从脚底传来。
不知何时,天色暗了,卖书的人开始收拾着要撤了,而我的书包和手里也沉重了起来。别看一本本书都没有多厚,可拿着还是很沉,这算不算知识的力量呢?
车站旁的积雪已经被人们和汽车踩成了黑泥,等车的人争先恐后地往车上挤,公共汽车仿佛已经被撑成了圆柱体。还好还好,我不用坐公共汽车。
骑车,缓缓地前行。已经五点,雪依然很紧,汽车排起了长龙,一望无际。偶然有因为路滑和不遵守规则而发生了擦碰,司机、警察站在雪地里争论着,一两个闲杂人伸着头看着。
其实,如果都谦让一下,道路就会畅通多一些,大家也就能早些回家。可惜,道理很简单,偏偏人们不愿遵行。
脚趾在用疼痛向我报告它的存在。我只能努力地动动,使它们不至于太僵硬。
又路过那个路口,空气中依然飘荡着炸灌肠的香味,而在这飘撒的雪中,我更搜寻不到那味道的来源。
家门口的立交桥下拥堵的汽车不仅占据了四条机动车道,连自行车道上也有排了歪歪扭扭的两排,骑车的人只好顺沿着去挤占人行道。好在再走两步就可以回到温暖的家。
后记:
上星期五,雪毫无预兆地飘了下来,给人们带来了惊喜,也带来了麻烦。而据说有人下班用了十个小时在凌晨五点才到家。
快午夜一点,经历了两个多小时的拥堵,老爸终于到了家,一进门第一句话就是:“我还不如明天早上再回来呢!”而后,他又说,立交桥那里还在堵着,因为那个桥有个高高的大坡,很多车都爬不上去。要说这桥设计的可是有意思,上面一个大拱背,下面一个大凹坑,到夏天下暴雨的时候,路上的雨水都往桥下流,这下面就可以划船游泳了。也许那设计桥的工程师是住在一个四季如春,没有风雪暴雨的城市吧……
这么一场雪轻易地就检验了城市的交通建设到底如何。
|